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美文阅读

教师读书随笔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读书随笔15篇

教师读书随笔1

加入教师这个队伍,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我苦恼的事情,恰好有幸读到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

原以为这本书还是枯燥的说教,没想到看了几页后,这本书却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不断地往下看,看完了全书,细细品味,她犹如一杯好茶,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掩卷凝思,只觉得思绪万千,真是受益匪浅。

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 “以会教会”和“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三大板块。

第一篇“以爱育爱” 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范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读了这本书,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爱”就是自然真诚的行动,“爱”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

第二篇《以会教会》阐述的是李烈老师对教学的潜心研究的一些优良教学方法。“以会教会”,就是要抓微观,抓具体,抓落实,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教学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会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设平台,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情境,会为学生的展示提供充分的机会,会给学生的创新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些思想观念都体现着李烈老师对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三篇是李烈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与教案。细细研读每一篇教案,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每一个练习,尽心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必要准备。在教学中,又不断运用问题,探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读了这本书,我在想,在自己的工作中,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思考的东西进一步将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为,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教师读书随笔2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此书不仅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能够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能够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日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教师读书随笔3

“文人语文”重功底,其实是对当代语文教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纵观千百年来,名著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的一点,源于由名著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我们试想一下:中学生都要求阅读名著,我们做老师的不读一点名著,增加一点文学功底能行吗?勤于读书,充实自我,这是成长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要基础。读书是教师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也是走向“能师”、“人师”的唯一途径。“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是“腹有诗书课自雅”。

手不释卷,身上就有了书卷之气,心中就有了书生意气,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文学豪气。”正所谓,“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教师读书,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引领、一种示范。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非常赞同程先生的文人语文,因为我深知:阅读与写作是成长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文人语文”始终是凸显教师功底的`教学。

是的,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及时把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一些新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激活教学活动。阅读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

教师读书随笔4

多年前的一个午后,看电影频道播放《草房子》,那种氤氲着青春成长时淡淡的忧伤与苦涩,那种在贫穷苦难面前少年们所展现出的坚强与人性美,成为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萦绕。那时不知曹文轩,那时的自己手握遥控器漫无目的的找台,最终总是定格于电影频道,那里,总有连续不断的电影满足我的观看欲望。

大半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年典藏”《草房子》,看得浑然不知时间的流逝,以至于时空颠倒。时至今日,我自以为被世俗磨砺地冷漠麻木的心灵,仍一会儿忍俊不禁,一会儿湿润了眼眶。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江南水乡,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此时期,在作家余华的笔下,人们贫困艰难的活着,这种活着总是伴随着接二连三、悄无声息地死亡,眼泪再宽广也无法澄澈那些容不得喘息的沉重,而在曹文轩的笔下,也有贫苦,但没有满目的荒凉,没有揪心的苦痛与辛酸,他的贫穷与苦难总是荡漾着温暖的忧伤,他的笔下是一个个在苦难中洋溢着优美人性的孩子。

我想起了沈从文,想起了边城,想起了他那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想起了他那充满着人性皆真善美的湘西世界。小女孩纸月似一幅淡远清新的画,似一枝中通外直的莲。

冬季的夜晚,无一丝风,只有一弯清秀的月牙斜挂在冬季青蓝的天上,学校排练文艺节目,三十个女孩,每人辫子上一律扎了鲜亮的红头绳,插上一朵白绒花,拿一个小碟子,一支筷子,轻轻敲打着唱起歌来,最后,纸月独自敲着碟走上台来,桑乔说:这小姑娘其实不用演,只要往哪儿一站就行。是的,这个女孩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往那儿一站,就是一种清冷、哀伤、不肯屈服的'情绪,就是一幅淡远清新的画。

从小无父无母与外婆相依为命地纸月,文弱恬静,清纯柔和,总是带着会说话的眼睛,默默注视这身边的一切,再远的上学路,孤寂的身影,她没有屈服过,还背诵了很多古诗词,写出的毛笔字不骄不躁,有着同龄人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对于美好的事物,她有着一种天赋的感受力。虽然她已经过早的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世事的艰难,但她仍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她没有用眼泪换取别人廉价的同情,而是用自己的品行获得了我们的发自内心的钦佩,她就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一枝红莲花。杜小康似一首跌宕起伏的诗。曾经蒸蒸日上红门中的杜小康,油麻地家境最厚实,总能做成许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甚至是老师也不能做到的事情。小小的少年满心都是小小的骄傲,满满的幸福和优越感。但生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他,一夜之间他一贫如洗,苦难将他推进了残酷的大人世界。

远离母亲和伙伴,进行了一场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之旅。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孤独的几近绝望,狂风、暴雨、忧伤,寒冷、饥饿、这些在折磨杜小康的同时,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从而让他的内心变的更为强大。他将从大芦荡带回的全部财富

教师读书随笔5

假期漫长,但过得极为充实,因为有书香相伴。在骄阳中,在音乐的伴奏中我读完了《发现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围绕教师成长的关键词进行展开,分享如何促进教师成长,发现教师成长的密码,读后,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迪。

于春祥老师所著的《发现教师成长密码》一共有一个代序和十一个章节,其中代序介绍了人生金字塔,前三个章节是总的来介绍教师这个职业如何一步步成长以及如何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树立怎样的目标即“新教育”;第四章到第八章是阐述促进教师成长的密码,必须通过学习,写教育反思、教育随笔,要学会思考,在实际中怎么用,以及坚持做下去;后面的是作者举得一些案例、故事和总结。

通读整本书,给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代序和第四、五、六章。在代序一开始于老师问了三个问题:“你喜欢你的职业吗?”、“你热爱你的学生吗?”“你痴迷你的学科吗?”看完这三个问题我问了自己,当时我回答不上来,于老师说如果是三个no,那么,你应该感谢这本书,因为它会告诉你从no向yes转型的密码。是的,读完这本书,我不敢说我的回答是三个yes,但是至少我可以告诉你我一定开始有信心让三个no变成三个yes。接下来在代序中于老师介绍了人生的金字塔,其中影响我最深的是:日常习惯“金三角”即:每天读一点,每天思一点,每天写一点。而在后面的第四、五、六章中于老师也分别进行了阐述。

生命因学习而精彩。生命要想精彩就要学习,学习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书。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因此做为教师要有坚持读书的习惯,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如果“不思”“不写”又如何成长呢?卓越的密码是“写”,写是自我与心灵的对话;写是大脑智慧的外化;写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泅渡;写是生活晶体的析出。教师的写就是写随笔,写反思。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也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随笔还是启智的功能。关于随笔,钱理群先生是这样说的“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话语”只要坚持写下去笔下一定可以生花。

台湾诗人商禽说过:“我们用手行走,用脚思考。”作为基层的教师让我们具有教育家的理性的确并非易事,但是,我们却拥有教育家难以拥有的一线教学实践。对于教育的理解和领悟,更多的来自身体立行,来自于实践。对于我们来说,切身的经历,体验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会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促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读《发现教师成长密码》发现的促进我自己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密码:每天读一点,每天思一点,每天写一点,加上一直所坚信的理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精彩。”我想我一定可以成长起来的。

教师读书随笔6

全面推荐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作为有”世界通用语”之称的英语,它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该书以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重点介绍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编者多年进行儿童英语教学实践,从事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和体会。

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当然还可以自己编歌。英语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开展好课外活动可使学生储存一些学好英语的潜在能量,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因材施教,开发智力,拓宽视野,培养合作精神,但在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时候要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等。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常见的活动形式有英语竞赛(小学生的表现欲和荣誉感都比较强,适当地在课外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对学生的思维,记忆,理解,反应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英语晚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作用和独创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才能),英语角,英语学习园地等。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具备与其他学科教师共性的素质,如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广博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具有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几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包括语言的示范能力,综合教学技能等。还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重新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

教师读书随笔7

走过路口,依稀可见烧过纸钱的痕迹,提醒着昨天是清明节。心中少了很多恐惧,甚至想到那些穿过荒原的灵魂,他们是否一如很久的从前一般,在另一个世界过着自由的日子?抑或太多的灵魂,偶尔想念他们的摆渡人?这些念头没有如从前般引起我的恐惧,带来的只有珍惜和沉思:我们,心中或许会有荒原,但,我们,可以是自己的摆渡人。就如迪伦那样,可以心无旁骛,战胜恶魔,涉过湖水,穿过可怕的山谷、沼泽和荒原,做自己的摆渡人。

第一次拿起《摆渡人》时,我又放下,因为是晚上,我不确定自己有勇气去读。再次捧起它,已经是太阳高照时。但当我明白迪伦本已在交通意外中丧生,而崔斯坦正是她灵魂的摆渡人,要将其引向那边时,我还是倒抽了一口凉气,我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读完。我扣上书,盯着封面上的那行字: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迪伦是个缺少关爱的15岁女孩,父母离异,在学校经常受同学们捉弄,唯一的朋友转学离开,她是孤独和痛苦的。在去寻找父亲的路上,火车出了事故,她是唯一的遇难者。她遇到了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十几岁少年的模样。她需要他,她的灵魂过于孤单,心理世界就是一片荒原,痛苦如化为路上的坎坷和恶魔,阻止她走向宁静的另一方世界。所以,她灵魂上方的天空,少有温暖的阳光,多是阴云或冷雨,她前行的路上,危机重重。幸好,她有摆渡人崔斯坦,她需要他。迪伦对于自己死去的现实坦然地接受,或许是因为她的世界里太缺爱的缘故,而和崔斯坦在一起,她感到了踏实,因为他对她的保护。其实,她是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心中只有荒原却并不杂乱,她依然会有梦,梦中有曾梦到过的男孩,或许就是他,她产生了一种爱的渴望。迪伦本应该是个有爱的女孩。崔斯坦被她的单纯吸引了,产生了只有人类才有的情感。有了爱的灵魂,天空出现了平静的阳光,她渡了自己的灵魂。有了爱的.灵魂,可以无畏地从那边返回,独自穿过危险去寻找自己的摆渡人。尽管可能魂飞魄散,迪伦还是毅然决然的走进充满恶魔的荒原,她知道,崔斯坦只是一个摆渡人,到不了她灵魂的栖息地,只有她和他一起,试着回到世间。崔斯坦尽管迷茫,不确定,但还是愿意为爱尝试,何况,迪伦已经穿越那些险境,因为凝神于自己的目的地,不念其他。终于,他们成功了。迪伦的灵魂回到自己的身体当中,崔斯坦对她微笑,和梦中完全一样!他和她,成了彼此的摆渡人。或者,他和她,是自己的摆渡人。

合上书,念着书腰上的这句话:“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最终只是自己。”我有了答案。崔斯坦可以渡迪伦的灵魂,但决定了她的方向。迪伦的成长,在于自己的内心,灵魂的强大,在于自己的选择,心中是荒原还是险恶的河流,取决于自己。心魔存在于否,完全在于自己心中是否有阳光穿过。而阳光能否穿过,在于是否愿意打开心扉。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晴有雨,如四季变换一般平常,只是,雨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完全可以是干燥的,心中的天空可以是晴朗的。否则,难以抵御黑暗。无助时,受挫时,我会捧起《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调整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臣服事实,第二天,真的就是崭新的。有时,我会想到“死亡”,会恐惧,会怕孤单和黑暗,只是,想到我有自己的摆渡人,心中会暖。命运的河流中,最终只能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我们才会变得强大。当然,我们的心中得有爱,有善,才会渡自己的心灵。

有了心灵的摆渡人,心中才不会有荒原,我相信。

教师读书随笔8

心得多栖身份的大冰,从主持人到民谣歌手,从江湖游侠到资深文青,他抱着一只手鼓行唱在天涯中,却从未将故事写在纸面上。他这十年的行走,一路遇见了许多传奇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的诞生,是因为他想将这些故事分享。

书名是《他们最幸福》,“他们”是一路上遇到的知己、好友,在他们的故事中,有的人无畏地奋斗,有的人虔诚地寻找,有的人为爱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这些真实的故事,送给每一个当下的人们,无关于成功,只关乎幸福,和永远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性。

《他们最幸福》一书中的他们,选择了我们无法经历的生长方式,或粗野或叛逆,或欲扬先抑或归于平静,最终他们又收获了让人羡慕的内心强大。

大冰在书里写道:“人生本无定数,回首已是天涯,五味杂陈的烈酒,总好过温吞水一杯吧。”人生最重要的是体验。人生也很难是无惧的`。当你学会了承认失败,学会了不去证明什么,不去征服什么,而只是为自己而真正活着的时候,你才真正长大。多年后,即使泪眼婆娑,却依旧感谢上苍,让我们有好故事可以说。

过去人们总说“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却有千千万万种”。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幸福的指向并不是单一的”,因为“世间的幸福也有千千万万种”。

希望我们都会是这千万种之一。

教师读书随笔9

书上残留的墨香,对我而言是最大的诱惑,清新淡雅,少了一份俗世负载的喧哗,它往往安静得如同幽寂的湖畔。每翻开一页的不经意,总会带着点涟漪漾漾的欣喜。

喜欢读书,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记得小的时候,我总是孤僻的,不善言词的我,没有玩伴。看着窗外,那些满街疯跑的他们,心里溢出的是那酸酸的羡慕。无奈,无奈于我的寡言,只能去面对那一本本的书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书的感情并未是那么的深,甚至有些痛恨。天真而幼稚的思想认为,它们只能如此死死地“躺”着,无法那样放肆的动,放肆的笑,最主要的是无法和我玩……

不知是何时,开始真正爱上了读书。突然的变,可能是源于我的成长,后知后觉地成长。

书中的.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它不仅容纳了我的感情,更丰富了我的思想。与往不同的是,我理解并体会到了,书存在于世上的实体的确是不会动、不会笑的,但它不是死物,更甚者,它是一个至圣的天堂,且不同的书,拥有着不同的天堂,或喜、或悲、或荒诞、或现实,诸如此上,无论是哪一个天堂,都令我倍感新奇。不可思意的是,最终放肆地笑的人是我,而制造者却是书。渐渐地,我可以坦然去看待那些依旧在窗外的他们了,也渐渐的懂得了如何去交流。朋友多了,孤僻少了,显著地变化,令自己也惊异于自己的活泼。但清楚的还是自己,是书改变了我,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

书墨的浓香还未散尽,朦胧间那缕香意,更加的飘逸了。读书的人,捧着书看,眼中露出的幸福,裹着书香,忘我的境界,好似已在书中的天堂神游。与其说时间淡漠了我,更不如说是我遗弃了时间……

教师读书随笔10

近几天的远程教育研修,我感触颇多。

看了专家讲课实录,犹如洗涤了一遍心灵,心中似清泉涌动。双眸被清泉擦亮,似乎看到了曙光。细细品味,余香袅袅。

专家的细微之处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反思,促我奋发。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才是真真的课堂。去掉矫揉造作,去掉浓妆艳抹,细品草根的`真实,感受真情流露。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真正的课堂缺一不可,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还有人性的还原。

教师读书随笔11

在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重点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因素,如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如自我发展需要、教学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师自身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才能完成。教育学者杜威这样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反思性的学术实践,通过反思实践来改进教学,做‘反思型实践者’”。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是个体成熟之标志。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首先,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等。教师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体育教学的系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并使反思伴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其次,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

第三,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第四,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审视那些教学中的直觉判断,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要想成为一名批判反思型体育教师,就意味着要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教学活动、集体的经历以及正规的理论、研究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只有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持续地发展。为成为一名具有批判反思的体育教师努力!

教师读书随笔12

我们一直都说我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我一直在想这个素质是怎么回事,我怎么看不到摸不着呢?今天我看书学习了一下我们口中的素质教育。和大家分享一下:

素质教育是针对我们以前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所产生的'一个名词。其初衷是纠正应试教育的一些现象: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这也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吧。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的。我们在公共场所不吸烟,在公园里不乱掐花捞鱼,这都体现了我们一个人的素质。可我们一旦到了国外,就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了,而是代表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这不仅仅是知识解决的问题了。所以,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滴。

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这与我们国家的法律吻合:受教育机会平等。政府应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这也需要国家政府加大师资的投入,这才能保证我们素质教育的有效展开。

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并不矛盾。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但人与人不同,我们又不能“一刀切”。这也符合辩证论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师读书随笔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自主探索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学创造性思维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操作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创造的“激流”和“冲浪”,学生就能冲出定势,从中发现规律,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去品尝成功的愉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起,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师读书随笔14

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读书可以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是提高思想境界与文化品味的基础工程。任何出类拔萃的写作者,首先必然是永不间断,长于吸收的阅读者。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最应该而且最值得站的是理论家这些巨人的肩膀。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使我们看得更远。”作为我来说,虽然说也从教了12年了,但在新课程标准面前,在新教育实验面前,还只是像孩子一样刚刚学习走路,刚刚走上讲台上的人生路。为了使自己扎实掌握教育真谛,我开始与书为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在我家的会客室里,有一整架书。每每夜深人静,妻儿都进入梦乡之时,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墙上的石英钟还在不急不慢地丈量着夜的深度,此时,我就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闻吸飘飘荡荡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溢着一股欢欣与怡悦,取书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不论风霜寒暑,只要打开书本,古今智者便乘着晚风与夜色翩然而至,无须客套,不用茶烟,高山流水,促膝谈心,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一任歌哭怒骂,听凭云倦云舒。

明代的王心斋曾经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体,的确是极好的见解,当然,学习并不仅限于读书,但读书却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有多少学者或读书人嗜书如命,我现在读书也入了迷。在幽静斗室,伴一盏台灯,手执一卷,全身心投入,任思绪如骏马奔腾,尽情驰骋,览遍名师名作,目睹中外教育史兴衰荣辱。与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大师一起体验教育真谛,品尝咀嚼魏书生、于永正、李吉林等名师睿智和超凡的教育技巧,让理性之光粲然于脑海。静静地揣摩教育的快乐,时而拍案叫绝,在心底引发阵阵莫名的感动,一股控制不住的激奋和灵感奔涌,总想写些什么,说些什么。于是乎,就端坐在电脑前,轻轻敲击键盘,随着“啪啪”声响,一篇篇随笔、日记、论文尽也汩汩而出。于是,也就有了我在“行知论坛”上的《佐明手记》,有了我在“教育在线”上的《澜溪花》。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发帖,一边反省,渐渐读书写作的兴趣越发浓厚,于是我就越发渴求好书,到学校图书馆借,去书店购买,在网上寻觅。一旦遂得心愿,无不兴奋久久,歌之舞之,从《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让语言与生命同构共生》到《魏书生文选》、《教海漫记》,然后是《教育的视界》《细数阳光》……怀着珍爱的心情,细心拜读,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仿佛一股股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又似饮进醇香的佳酿,让人心醉神驰。一旦与同事谈论起“书经”幸甚至哉,带着一种迫以狂热的虔诚。书是传播思想的能启发人思维,但也不能过分迷信。所以我认为读书即要能入,又要能出。庄子说过:“筌者所以在鱼,得而忘筌;言者所以在薏,得意而忘言。”我想这里的“得意”既指书中之意,又指自得其意、自得其乐。大概这就是王心斋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吧!有时书中的做法,对我们的教育实际并不合适,我们就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因材施教”了。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读书,使我告别无知无识无能;读书,使我获得接天通地的感悟;读书,使我对教育多了一份自信……在读书中,我实在是得到了许多难以形容的乐趣,在乐趣中学到了教育的真谛,提升了思想理念。

教师读书随笔15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与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与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与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与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