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育儿经验

和孩子谈论死亡,其实是让孩子更热爱生命

一、我们要坦然地去面对死亡,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和孩子谈论死亡,其实是让孩子更热爱生命

我们都害怕死亡,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生命是美好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就此停止,当然是令人恐惧和悲伤的;而从生命到死亡的过程,基本上都是痛苦的,表现出来也会是丑陋和可怕的。

于是,当孩子问道,“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我也会死吗”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在心里嘀咕:会,当然会。不会那不成神仙了。每个人都会死亡,这是事实,咱们不能骗孩子。

但是,同时也会考虑:孩子这么小,心理承受能力肯定很弱。告诉孩子自己会死,孩子也会死,而且自己会死在孩子前面。这,未免太残酷了些。或许,随着孩子年龄渐长,他自己会明白的吧。

更不用说,在中国的文化里,虽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其实中国人大多都信一些鬼神,所以一直都很避讳谈论死亡,尤其是和孩子谈论死亡,“不吉利”,“惹晦气”。

正如鲁迅曾经写道,孩子满月的时候,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不通人情世故的人,自然是要挨打的。

但是,很多的父母,把这个忌讳的时间和范围都扩大了,就算孩子已经很大了,上学了,会思考了,提出死亡的问题了,也不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很多的时候,就采取“含混”和“拖延”的方法,来嗯嗯啊啊地应付过去。

说实话,我自己就很讨厌死亡。

生命的终结,往往伴随着病患、折磨、痛楚、无助,还有葬礼上的悲伤、泪水、劳累、喧闹。我当然也不希望我的孩子过早地接触到这些。

但是,一次在法国巴黎的经历,让我有了不同的想法。那次,我们去巴黎旅行,就住在蒙帕纳斯公墓旁边,一个修道院改建的小酒店里。每天早晨,我们都要穿过这个公墓,步行到地铁站。

可是,我们却真的没有感到可怕,也丝毫没有觉得不吉利!

这个墓园里,干净肃穆,布满绿树鲜花。除了普通市民之外,还有莫泊桑、波特莱尔、萨特和波伏娃、杜拉斯等我们很熟悉的人长眠于此。墓园的工作人员还给了我们一张简易的地图,方便我们去寻访。

这以后,我特意去找来很多西方葬礼的书籍和电影来看。我发现,原来生命的终结,也可以不是尊严尽失,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对离去的人,也可以是静静地追忆,甚至可以善意地调侃。

这样的对离去的人的追思方式,这样的环境和氛围的墓地,其实,是可以让孩子接触的。

无独有偶,我后来专门地去询问了一些在欧美国家生活的华人朋友,他们告诉我,那里的家长的确会特意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墓地。

而老师也会让小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的,去医院参观殡仪馆,看动物的解剖,去老人院做义工,“这其实就是一种死亡教育”。

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大多西方国家都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死亡教育,一般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令人吃惊的是,接受死亡教育的孩子,虽然会表现出害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幼小的孩子都能够保持适度的平静,并不会大哭,或是表示受到特别的惊吓,而且积极参加讨论。

而且,在他们后来的岁月里,不仅自己的生活更加乐观,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投入的时间也比较多。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开导别人,自己遇事时,也显得理性和豁达。这项教育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这让我过了心理的第一关,就是我们可以坦然和孩子谈论死亡,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还不能完全地解释。

很多人大概都听过这个故事:

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妇人失去了独子,非常悲伤,去寻求佛陀的安慰。佛陀说,你去村子里,找一家没有死过人的,讨一把芥菜籽回来。结果呢,那妇人空手而归:一把芥菜籽倒是不难找,但无法寻得一家没有死过人的。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到:死亡,其实就是一个变化而已。

这个变化,人会有,动物会有,植物会有,甚至地球会有,宇宙也会有。但是,这个变化,其实我们都远远还没有搞清楚。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我们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智慧还不足以全面地知道所有关于生命变化的秘密。我们人类其实还很幼稚,对于人的身体和心灵,了解的还很少很少。

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这就是实情。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可以那么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已经有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告诉你这就是对的,那就是错的。

在生命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孩子面前讲真话,承认人类的弱小和无知。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死亡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变化,至于这个变化究竟会发生什么,是到了另一个地方,还是再会回到这里;是保持了灵魂,还是彻底地转化为其他形式;是每个人都一样,还是人人都不同;是保留生命的记忆,还是重新开始……我们都无法明确地知道。

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不断地去寻找这个未知的过程中。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预测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会遇到这个变化,但是,我们谁也无法预测到这个变化究竟什么时候来。

有的时候,它会在生命减弱的时候,也就是老年的时候来;有的时候,它会在生命的壮硕的时候,青年和中年的时候来;甚至,有的时候,它会在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来,就是童年的时候。而且,它来临的形式,也是我们所无法预测到的。有的时候,是来自自身的变化,有的时候,却完全是来自外界的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地”、“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个时候,以什么形式终结。

正因为生命的无可掌控,我们反而无须畏惧。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反正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努力,短时间内都无法知道死亡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也无法长生不老,那么,我们就不要为此害怕,活着瞎想。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无论我们的生命有多长,我们都让它过得有质量。

这个时候,我就有了新的认识:就是我们和孩子讨论死亡,其实是在和孩子讨论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

三、怎样度过有限的生命,珍爱我们的生命。

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简单的逻辑题。

已知:我们无法知晓生命的长度。

问题:如何延长我们的生命?

讨论:如果在现有的生命中,我们不去浪费生命,不就相当于延长了生命吗?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是不是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度过的质量?

那么,对于孩子,怎样让他们度过有质量的人生呢?

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美好。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一块石头和一颗砂砾,其实都是生命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一棵小草,从种子到发芽的过程,从小苗到长满枝叶的过程,到开花散叶,繁殖生命的过程,到落叶枯枝的过程。

在这个生命的周期里,有伤病,有干旱,有虫子……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容易。但是,这就是正常的生命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那么,孩子就会发现,其实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都是鲜花美景的。

我们要让孩子感知到,热爱生命,就是热爱生命的每一个状态。幼小时的稚嫩,青春时的甜涩,年轻时的力量,中年时的智慧,老年时的从容,甚至,临终前的“悲欣交集”,这都是生命之奇妙,生命之美。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如果我们养不好一株花,就扔到垃圾桶里,再去买一棵;如果我们要搬家了,就把宠物扔到街上,到新的地方再买一只。你觉得,我们的孩子会尊重生命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家里,父母不尊重一花一草,一物一人,那么,我们的孩子也就对生命变得漠然和冷酷。

其次,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体现。

很多家长特别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包裹在巨大的安全气囊里,哪儿都伤不到。

但是,正如任何生命的成长,其实都是伴随着痛苦一样,人的生命的体现,其实本身就是痛苦的。

这个痛苦,在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会是骨骼的发育;这个痛苦,在心灵上,会是不断地坚强;这个痛苦,在人生上,会是不断地磨砺。

我们带着孩子去运动,打球跑步游泳,疲惫酸痛之后是不是会有一种舒畅的感觉;我们看着孩子学习,苦思冥想犯难,终于攻克之后是不是会有一种成就感。

生命的张力所体现的,不正是在每一个类似的痛苦时刻吗?我们如果屏蔽了孩子受苦的机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享受生命的权利。

现在有很多孩子,一遇到些许的挫折,不及格啦,玩游戏啦,失恋啦,批评啦,就产生自杀的极端做法。其实,就是缺少这样的一课,如果他们能够明白痛苦其实就是生命之根本,那么无论遭受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可以扛得过去的。

神奇的是,当扛过去之后,会特别怀念当初让你痛苦不堪的那段经历——几乎所有人在情感上都怀念没有在一起的初恋,在事业有成之后怀念创业的热忱,在功成名就之后怀念艰苦的奋斗。

这么说吧,没有体验,没有过程,没有对比,哪里来的什么成功,来的什么幸福,来的什么满足?!

最后,我们要帮孩子寻求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经常对小丸子说,如果让我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无论给我多少钱也不会做一辈子,更不愿长生不老。

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活着,就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不能如此,那我们为什么活着呢,生命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呢?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啦,生命中哪有那么好的事情,肯定要浪费一些了,肯定要屈服一些了。的确,我也承认,这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但是,至少,我们不应该就此彻底投降,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去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真正地活过。死亡不过是一秒钟的事情,但是,为了这一秒钟的恐惧,我们不敢去大胆地度过生命中的那几十亿秒,那简直就太可笑了。

我也知道,有很多家长会以“稳定”、“保障”、“安全”来要求孩子的职业和生活。我也知道,很多家长并不期望孩子将来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是的,这是我们对生命的最底线的理解。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的束缚,而失去了体现生命精彩的机会,那岂不是也是对孩子不公平的吗?换句话来说,不是白白来世上走了一遭?

作为家长,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也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把这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给予他的最好的礼物。

当孩子主动问你关于死亡的问题的时候,不要逃避,更不应该欺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死亡和生命。

家长要坦诚地向孩子分享你所知道的关于死亡的知识,不要给孩子唯一的答案,把多方面的信息给到他,鼓励孩子自己思考。

帮助孩子了解死亡和生命的知识,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接受生命中的挫折,享受生命中的困难,要乐观积极向上。

我们其实给不了孩子一个完全的“生命保险”,要培养孩子自己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价值,他自己找寻到的,才最幸福。

标签:谈论 死亡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