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育儿经验

“躲猫猫”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

“躲猫猫”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儿童只有拥有良好的记忆力,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现在分享“躲猫猫”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

“躲猫猫”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1

看不见就是消失了

劳伦特5个月了,手脚的动作与视线之间变得更协调了。皮亚杰拿着玩具去逗引儿子,劳伦特会朝着玩具伸出小手,做出抓取的动作,并伴有急切的“嗯呀”声。但是当玩具移出他的视野之外,他也就甘心罢手了,不再去搜寻,视线重新回到了父亲的脸上。是不是劳伦特认为不在自己视野中的玩具就是消失了,不存在了?

在以后的两个月中,皮亚杰依然没有发现劳伦特会寻找视野之外的玩具。皮亚杰在观察记录中写到:“在给劳伦特喂奶时,我给他奶瓶,他伸手去拿。

但就在这时候,我把奶瓶藏在手臂后面。如果他看到奶瓶的一头露在外面,他就会蹬脚叫喊,做出种种模样,想要得到奶瓶。然而,如果我把奶瓶完全藏起来,什么也看不见,他就停止哭叫,似乎奶瓶已不再存在,已融化在我的手臂里。”

眼不见,心还在想

劳伦特7个月零13天的那个下午,对于皮亚杰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劳伦特的反应明显与以前不一样了。他看到了父亲手中的玩具熊,依然兴奋地想伸出手去抓,父亲用手挡住了孩子的视线,玩具熊消失在劳伦特的视野中。这次,他突然试着拍打父亲的手,用力要挪开它或压低它,努力想拿到这个看不见的小熊。

皮亚杰从孩子的这个动作意识到孩子已经“眼不见,心却在想”。从那一天开始,劳伦特经常表现出想去寻找见到过又被隐藏起来的物体,他意识到“看不见的东西”依然存在。

小皮球怎么不见了

10个月的劳伦特已经学会了爬,他活动的空间更大了,经常会爬到地毯的另一边去寻找妈妈刚才藏在地毯下的玩具。一天,皮亚杰给他买来一只小皮球,劳伦特十分喜欢,整日捧着它,看着它滚来滚去。小皮球滚到父亲的脚边,皮亚杰弯下腰去用手盖住了球,并悄悄拿走了球。

劳伦特迅速爬到父亲身边,用力挪开父亲盖住皮球的手,发现皮球不见了,他紧皱着眉头露出十分惊奇的表情。因为他是那么地坚信皮球是在父亲的`手下。皮亚杰分析婴儿这时的思维特征,认为他们已经开始具有了“客体永存性”的概念。

皮亚杰在对他的三个孩子进行观察时,发现他们都是在快满周岁的时候,才会寻找被藏起来的东西。他们懂得不在眼前的物体依然存在,正是这种认识使婴儿的智慧有了一个新的进展,但同时也增加了婴儿的痛苦,他们认为母亲一定在某个地方,但却不和我在一起,这使得婴儿的情感发展更为丰富。

“躲猫猫”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
  

半客体永存性

在此之后的几天,皮亚杰又与儿子劳伦特进行了一场游戏。劳伦特11个月的一天,皮亚杰拿走了劳伦特抱着的玩具熊,把它放在红色的枕头下,劳伦特爬到枕头边,迅速地把小熊找了出来。

然后,皮亚杰又一次拿走了小熊,在劳伦特的注视下,把小熊放在红枕头下,再取出来,在劳伦特的面前晃了一下以后又放到蓝色的枕头下。皮亚杰想知道,劳伦特将会在什么地方去找回小熊。结果劳伦特还是爬到红色的枕头下去寻找,当然是一无所获。

皮亚杰认为12个月左右的婴儿确实相信被隐藏物体的永久存在性,否则不会去寻找。但是,这时婴儿对于永存物体的位置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他们所表现出的只是重复他上一次找到过物体的动作。这说明,婴儿的某些认识过程还没有得到发展,称作“半客体永存性”。

真正的“眼不见,心却能想”

皮亚杰对1岁以后的婴儿进行一个实验。如果先把娃娃藏在布A下,然后让婴儿看着将它移到布B下时,他们会正确地在布B下寻找。但如果娃娃先被藏在布A下,然后不让婴儿看到,将它移到布B下(比如在转移时两块布部分叠盖在一起),这时婴儿就仍会错误地在A下寻找。

1岁后的婴儿能跟踪注视物体位置的连续变换,他们能够正确地找到隐藏的物体,但是对没有实际看到的一些可能发生的动作依然没有概念。用皮亚杰的术语来说,就是婴儿还不能处理“看不见的转换”。

只有到了18个月以后,婴儿能够理解看到的和没有看到的转换,并在最后一个隐藏地点寻找没有亲眼看到藏起来的东西。这时,婴儿的思维就真正发展到“眼不见,心却能想”的阶段。

“躲猫猫”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2

首先,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是逐渐的连续的而又缓慢的一个过程。在婴儿时期有分离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宝宝从出生时,对于照顾者的依赖情绪不是一时半会就还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宝宝对于其他客体的认识,而不是急于让孩子放下依赖性。

教育手段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作为家长不应该"急攻进切"。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宝宝多熟悉其他人的存在,这时候就体现了家庭成员的重要性了,成长路上,爸爸妈妈都要担起陪伴和教导者的角色,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如此

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只需要妈妈的存在,而是应该多一些家人分时间段轮流和宝宝一起成长,给孩子与他人相处的空间,到了一定阶段,有必要让他看看家人以外的新鲜面孔,从潜意识上让他明白视野之外还存在很多客体存在。

“躲猫猫”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 第2张
  

其次,我们可以和孩子玩"躲猫猫"游戏。

不要觉得惊讶,皮亚杰提出的客体永久性理论中的重心点,就是孩子的搜寻能力和他对客体认知的发展是基本成正比的。而在幼儿时期的宝宝,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语言系统、逻辑框架,依靠讲道理来说服宝宝是很不现实的一个方法 ,他们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导,才更容易理解大人所表达的东西。

而躲猫猫游戏恰好是提升搜寻能力最合适的一个方法,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而躲猫猫游戏恰好是提升搜寻能力最合适的一个方法,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趣味性。

布兰科建议说,玩躲猫猫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这个游戏能够锻炼宝宝对人或者事物的记忆,发展宝宝的情感智力,逐渐地,宝宝就会明白短暂的离开并不是永远消失,就不会为之难过。玩游戏时可以利用门或者窗帘之类的物体,将身体藏起,只探出一点头来,对着婴儿说:"不见了,不见了"。

然后等宝宝有个反应空间,再出现在宝宝面前,一开始可以发出一点声音引导孩子的寻找方向,给孩子一个适应的缓冲阶段。而且心理学家认为,躲猫猫能锻炼孩子的认识力和社交技巧。同时也可以使孩子情绪愉快,增加宝宝与父母的感情。

最后,巧用小道具,增强孩子认识客体永久性。

躲猫猫其实不仅可以是人和宝宝,也可以把一些玩具藏起来让宝宝去寻找,最好是借用一些会滚动的东西,比如球型物体,随意把球抛出去,当宝宝虽然看不见球了,但他仍然能在自己的内心回忆球滚动的轨道,从而找到这个移动的物体。之外,也可以让宝宝试着认识童话、漫画人物或者物品,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熟悉各种常见的人物和物品,并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发展语言能力。

或者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布偶玩具,告诉他当妈妈不在的时候,还是有小玩具代替妈妈陪伴你,并且承诺离开只是暂时的,妈妈很快就会回来。让孩子抱有期望。面对暂时性分离,宝宝的情绪和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长期照顾者身上,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助于缓解分离带来的负面情绪。

家长的注意小事项

此外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家人的陪伴,过分的强调自我发展会让孩子变得迷茫,没有安全感。孩子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玩"躲猫猫"游戏时,可以随着宝宝的成长而适当增加游戏的难度。也就意味着,躲猫猫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家长和宝宝反复练习。

并且提醒各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情绪要表示理解,不能斥责、恐吓或者哄骗孩子,不要让孩子从依赖你变成惧怕你或者不再信任你。要理性认识孩子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学会"忍痛放手",让孩子慢慢独立,另一方面,也要多加陪伴和教导,建立起孩子的认知观念。

每一个宝宝都有他独特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放宽心态、适当引导,教育没有捷径,需要一点点慢慢的灌输,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女家长们带来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