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职场技巧

人总是会为自己的懒付出代价

鸡汤之所以变成“毒鸡汤”,简而言之逃不开一句话——都是懒惰给闹的:听鸡汤的人事前懒于分析,不加分辨照单全收;事中懒于行动,把鸡汤当成心理安慰;事后懒于总结,把锅打包扔给“毒鸡汤”一身轻松。

人总是会为自己的懒付出代价

1、事前懒于分析,照单全收

以案例中的两句“毒鸡汤”来说,在完全接受它们之前最需要做的第一个分析是灵魂拷问:首先我真的是金子么?我是真的有能力么?这个问题的结果可能就如同那个很有名的关于汽车驾驶技术的调查一样,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起码超过50%的人。

有自信当然是好的,盲目自信就另说了。同时,对于职场里的人来说,你是金子其含金量比例绝对值、能力的量化绝对值其实是没办法直接有一个数字标示出来的,更多时候是通过对比,你与其他同事的对比、甚至你与领导职业生涯里所有下属的对比,得出了你相对大多数人是不是绩效更好、能力更强。因此要想让这两句不成为“毒鸡汤”,首先咱得至少确保自己在一众队友中是能力靠前甚至最强的那一个。

第二个需要分析的是老板是怎样的老板,平台又是怎样的平台。自己是做事的老板自然也喜欢能做事的下属,自己不是做事的老板就比较玻璃心,你是不是会威胁到他的位置是他天天悬心的一件事,如果你是金子,身处这种环境下要考虑的不是会不会发光,而是要想跟着这种老板前途在哪儿。至于对于平台的评估,是更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来认真考量,你的岗位在不同的平台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不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你后续的发展目标有什么样的助力、你在现在平台上能力未得到发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等等,只有经由这样的分析,才可能真正选出适合自己的好平台,大有可为。

2、事中懒于行动,忽略关键

是金子总会发光、换个好平台就大有可为,只要不是故意曲解,这两句话其实都省略了说话人觉得理所当然的前提:得很努力地做事,有优秀的绩效表现。如果前一句“是金子”我们理解为有过硬的能力,这能力若不能够从日常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中表现出来,当然不会被发现,再说公司不会为一个员工的“能力”买单,而是为其的工作成果买单。自恃是金子却从来没有用出色的工作表现来证明,还期待什么被发现呢?

平台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按照我个人比较严苛的标准,会比较倾向认为:没有错配的情况下,这世上付出加倍努力还达不到及格线水平的高难度工作很少。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平台上连及格线都达不到,那是努力和用心的问题,换个平台确实解决不了。而如果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仍然连及格线水平都达不到,那当然是平台、岗位本身出了问题,又或者是它们与个人特质、兴趣的不匹配,不换个方向努力,注定不会改变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错的不是“毒鸡汤”本身,而是读鸡汤的人忽略了人家不言而喻的前提条件啊!这也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假如自我客观地评估下来,发现自己确实还算不上金子,能力也还不够,需要做的,除了努力有更好的工作成果和表现之外,还得克服惰性,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成长、提升能力。

3、事后懒于总结,推卸责任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把失败推脱给受了“毒鸡汤”的蛊惑来得更容易的,而最容易的事情一定不会是让人向上的路。一时因为误解了鸡汤原本想要表达的理念而误入歧途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简单粗暴地归因于“毒鸡汤”作祟,却丝毫不反思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需要做怎样的改进。

觉得“是金子总会发光”是毒鸡汤,于是一门心思放在邀功、放在如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成绩上,殊不知众人都是用多么挑剔地眼光在看那些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每一个瑕疵都不会被放过,“伪金子”的虚弱实力反而会更加快速地被暴露无遗。觉得“换个平台就大有可为”是毒鸡汤,难道不是因为在哪个平台都是浅尝辄止、不能全情投入、最终落得一场空的满腹怨念么?

而如果能够正视结果、正视自己,来客观地分析在整个过程中,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需要做怎样的改进。当好的结果出现的时候,会在心里感慨: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确实没骗我!又或者:当初幸亏离开来到了现在的平台,这里才是属于我的世界啊!

标签:付出代价 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