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美文阅读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火把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同样传统节日也会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现在分享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1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说火把节起源于“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无诏,于是在六月二十四日的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想要纵火将他们烧死,而邓赕诏主的柏节夫人早已经看透了皮逻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是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丈夫不得不去。

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受伤,后来柏节夫人依据此物认出了丈夫的遗体,而南诏王见到聪慧漂亮,于是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装答应后,回去将丈夫掩埋,然后率众和围城的南诏并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之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而人们为了纪念柏节夫人,所以就有了火把节这个节日。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
  

火把节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体拉巴比武,即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

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简单来说,总体意思是:传说中为了驱赶和杀死蝗虫、螟虫,保护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但是不止彝族过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不是其他民族的火把节来历都是这样,不太清楚。

据说,凡人惹底毫星在一场摔跤比赛中将天神耿丁杀死。天神思梯古慈因此事投放大量的蝗虫到人间糟蹋庄稼。最终,惹底毫星带领众人用竹子和麦秆扎成火把,驱散了蝗虫,保护了庄稼。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活动。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2

一、火把节的传说

1、纪念阿南夫人说

明谈迁《谈氏笔乘·纬候》:“云南六月二十五日入夜,家家束松明为庭燎。杂以草花高丈余,燃之,杀牲祭祖。老少围坐火下,饮酒达旦。自官署都邑以及乡村田野,无不皆然,谓之火把节,又谓星回节。相传汉夷酋阿南夫人为人所俘,誓不从贼,以是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

2、火烧松明楼说(慈善夫人殉国说)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云是日南诏诱杀五诏于松明楼,故以是日为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火把节》:“钱尔载按:‘袁懋功《滇记》云:南诏皮逻虽灭五诏,得其土地,而遗裔尚存。乃于国中设一楼极其华丽,楼上陈设锦绣,户牖板楯,悉用松明。

3、欢迎孔明平南回辙说

明谈迁《谈氏笔乘·纬候》:“一云孔明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欢呼,设庭燎迎之。(《滇程记》)”此说似不可信,高上桂《星回节考》就提出了质疑(参下引)。

王士性《广志绎》卷五:“或云孟获为武侯擒纵而归,是日至滇,因举火祓除。”清道光二年《西昌县志略》卷一《风俗》:“六月二十四日,家家晚上门前悉树火炬,照耀如同白日,世俗讹传以为土主为神,兹土乡人迎之,遂成风俗,其说不经。闻之故老,乃武侯平南回辙过此,土人喜之,因天色已晚,乃火炬迎送云。”

又卷二《艺文》载《建昌竹枝词·火把节》:“连乡火把照天红,六月为期问土风。一自平蛮回辙后,至今人念武侯功。”这一传说是对诸葛亮为当地民族所做贡献的肯定和褒扬。

4、梁王擒杀段功说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或又云是梁王擒杀段功之日,命其属举火以禳之也。二十后各家俱燃巨燎于庭,人持一小炬,老幼皆然,互相焚燎为戏,烬须发不顾。贫富咸群饮于市,举火相扑达旦,遇水则持火跃之。

黑盐井则合各村分为二队,火下斗武,多所杀伤。自普安以达于云南,一境皆然,至二十五乃止。”这一传说流传不广,但文中对火把节活动情形的描写,却非常生动。

5、吊忠臣王忠文说

明江盈科《雪涛谈丛·滇中火节》:“滇省风俗,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各家俱束苇为藁,高七八尺,凡两树置门首,遇夜炳燎,其光烛天。是日各家俱用生肉,切为脍,调以酰蒜,不加烹饪,名曰吃生,总称曰火节。问其故,谓吊忠臣王袆留此记。盖袆受命入滇,说元梁王降,王反杀袆,醢其肉。

若尔,则炳藁可也,奚为食生为耶?夫楚人竞舟吊屈子也,晋人禁烟伤介推也,皆有不忍之意焉。王公被醢,而滇俗斫脍食生,毋乃倒置乎?存炳火革食生可也。”这一说法,作者的疑惑不无道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火把节》:“今滇中以六月念八日为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 第2张
  

二、火把节与星回节

明正德《云南志》卷二《云南府·风俗》说:“星回节,俗云火把节。”意思是“星回节”为通行的说法,或者雅称,而“火把节”为俗称,是同一民俗节日的雅俗称谓的区别。

若果真如此,则先有“星回节”,后有俗称“火把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谈迁《谈氏笔乘》也都提到“火把节”又名“星回节”,清雍正勅修《云南通志》卷八有“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之说。

火把节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源于汉唐时期,较早的汉文文献记载为五代时期的.《玉溪编事》,见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南诏》引述:“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骠信与赵叔达均有诗作,《广记》引录,《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二收载:南诏酋骠信《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

题注:“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唐书》:南诏官曰清平者,犹唐之宰相。”赵叔达《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河润冰难合,地暖梅先开。”前蜀佚名《玉溪编事·震旦》:“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骠信诗曰:‘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清平官赵叔达曰:‘下令俚柔洽,献賝弄拣来。’其国谓天下为震旦,词臣为清平官,谓朕曰元,卿曰昶,百姓俚柔也。”

三、火把节的影响及意义

早在明代,杨升庵贬谪云南,途经西昌,正遇火把节,以《夜宿泸山观炬》诗赞这一盛况:“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犹未关。谁将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可见500多年前的明代,火把节已在凉山彝族地区盛行。实际上,火把节不只流行于彝族中,还对生活在彝族地区的汉族产生影响。

清雍正勅修《云南通志》卷八:“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廿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街市儿童捣松脂末,互相烧洒为戏,比户刴生饮酒,汉夷同之。”

宣统《宁州志抄本·风俗》上就有关于汉族效仿彝族过火把节的记载:“季夏月……二十五日,剁生,饮酒。杂生肉诸菜,以蒜剂之,谓之剁生;夜燎松炬,高丈余,谓之火把,照屋与田。强力者,各持出郊外平旷相扑较胜负,是为星回节,土人谓之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