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1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普遍,网络媒体舆论宣传较多,但是行动力较差,提倡建议较多强制性措施较少,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具体实施的方法屈指可数,这是存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对这种现状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首先应逐渐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医疗卫生机构应进一步提升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实践研究,与教育机构联合强化心理健康的宣传。该文针对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现状

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社会应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有效战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逐渐研究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有效推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1.1关于心理健康的舆论宣传过多,行动力较差

现阶段,从中央的相关机构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样化的教育书刊无不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在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一些中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西北偏远地区,对心理健康的开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将之落实,口号大于行动,实效少于虚名。很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医疗卫生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体医疗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对不够完善,使得教育与医疗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得不够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法较少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以及医学的重点内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相关书籍不断的涌现出来。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对于较少,使得在读者观看以后常常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何种方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盖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传染病健康、吸烟问题、免疫预防、艾滋病等与医学有关宣传的健康教育,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缺失正确的认识,以为心理健康的宣传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与否不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治疗义务与教育责任。社会以及人们常常对大学机构、医疗防护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机构部门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以及学者报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研究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发表一些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创新著作。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疾病预防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研究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现状不相符合,使得可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对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议较多,强制实施少

即使我国的疾病预防机构与教育部门已经联手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但是,这些已经颁布的明文制度并没有引起社会关爱中小学生协会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以及医疗部门对于下发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当做是一项必须发展的任务,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检查以及监督。因此,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强化中小学生成绩以及发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机构与疾病预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对减弱。

2、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深入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宏观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学、家长或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阻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实施完全只限于一种形式化,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应有效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力度,教育部门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突发卫生事件及卫生应急处理,进行应急演练、疏导学生恐慌心理等,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开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2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疾病预防系统中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发展较不完善。但是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4]。从一个层面而言,在理论上应该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现阶段,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以及文章多为理论化,学术性较强。因此,在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入手,也就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合理的、有价值的理论;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进行有效总结,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能够积极的解决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与学生的老师、家长及时的沟通,根据一些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并加以落实,逐渐带领学生走出抑郁症的阴霾。总而言之,现阶段的书籍很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常情况下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性,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心理疾病研究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对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进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5]。

2.3积极的开展心理讲座课程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应与教育部门进行联合开展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讲座,完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的活动教育中,并且创设出较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得学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围下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强化以及不断调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鼓励学生在疾病的预防控制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心理健康保健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6]。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监管以及适当的调控,结合了心理学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从卫生医疗管理的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都需要医疗卫生与教育部门进行解决,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途径之一。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强化我国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妮,张勤,张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xx,39(2):231-234.

[2]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xx(5):512-513,516.

[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心理健康及其与童年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xx,37(4):523-526.

[4]赵雪,谢华.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xx(2):37-39.

[5]王成德,莫兴邦.心理运动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14(2):59-62.

[6]陈军,丁宁.蚌埠市874名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xx,24(4下旬刊):1835-1836.

心理健康论文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训平台

在培训中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自信心是一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促进行为能力的跟进。比如:

1.集中培训

针对心理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负责定期组织集中性的专题辅导。通过集中训练,解决班主任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引导班主任以正确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2.自主培训

开出自信心方面的具体书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同时,可以让课题组的老师共同收集有关自信心培养方面的资料、课件,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班主任浏览,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的平台

给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桥梁

家长也对学校、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就变得十分必要。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大力宣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自信

学校重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满信心。每到家长会,学校都会给每位同学写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翻阅,让家长与我们的老师“亲密接触”,让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师以及教学状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对家长进行自信教育的有关培训

重点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引导,再多多正面鼓励,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实施感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主要通过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给学生写回信,举办感激父母的征文比赛,布置感恩教育作业等形式,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帮助家长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有了更多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困境面前,积极尝试,奋力进取的学生更多了。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开思路,引导、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空间最广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及经验进行分享: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③评价要因人而异。

2.在自我暗示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励教育培养

我经常会遇到各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尊重他们,并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在竞争中培养

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我经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培养自信。

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要成功,必须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我觉得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班干部和团干部的培训,指导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步培养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单位,形成它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团结机制,并拓展它们的功能

比如,班委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律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突现作用。团支部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沟通,确实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体系,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好的帮助。

2.开创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自主管理。学生自主成立班级学科兴趣小组,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学科由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是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可以是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取长补短。在这个基础上,学科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兴趣小组的成果由同学自己以总结述评的方式在课上推荐给全班同学,因为学生自己分析的问题往往更切合本班学情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

(2)行规自主管理。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学生们根据自己本班情况定出班规,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并且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开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自主策划主题班会。班会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情景,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在一次次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舞台。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心理健康论文3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双向”影响关系

(一)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学生心理消极的一面得不到及时发现和重视,任其发展,消极的一面就会占主导地位,从而发展成为“心理病人”。体育教学不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毫无作用。(二)心理健康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健康心理是保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情的精神支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就能正确对待运动中结果,增强掌握技术,提高水平,增强身体健康的自信心。相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就不能正确对待运动结果,就没有信心掌握体育技术,就会缺乏提高身体素质的自信心。

二、农村学校如何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

(一)人员配备。要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学校首先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看,一所中小学校按规定配备合格的专职体育教师已经不是问题。(二)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心理信息的收集工作。学校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对教育对象整体的教育来说则是长远的。我们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进行研究时,要将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阶段信息与长远信息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做好教学研究的经验积累和工作改进工作,避免走弯路。(三)周密地计划,认真地落实。1.体育教师对每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明确。在全面研究分析学生信息的前提下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计划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有步骤地实现短期和远期教育目标。体育课堂是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研究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师统筹研究制订好体育课时计划并认真实施是关键。学生心理整体得到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力争把课时计划与学生心理整体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心理受到全面持续的良好影响,在老师的教导、活动下主动、健康地发展。2.落实课时计划时,体育教师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好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配置合理的练习内容、易难度、练习方法等,而且机智地给予活动指导,调动学生活动情绪,增强练习的效果。对于个别特殊学生,应给予及时关注,多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其积极地融入活动中尝试成功且具有成就感。总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坚持把尝试成功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效果显著。(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相应易难度的练习或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从而感到满足和增强自信心等。(二)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其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成功的同时做到正确对待目前的成功和全面认识、审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确认识自己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价值。体育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个体的能力(包括智力、体育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获取成功。(三)学生对体育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长期在体育活动不断尝到成功喜悦的滋味,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伴随体育活动自觉地受到积极影响和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辟的责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有限,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客观事实,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研究,就能做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论文4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阻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质量,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在当今高职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备受关注,而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证,一旦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不要说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甚至连基本的生命也可能无法挽回。作为“以生为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要找到一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新进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四)面临着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上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双重压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存在方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呢?这将是我们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有以下几种。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

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鑫龙.扩招后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xx(7).

2 熊飞. 1044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 20xx(36).

3 郅利聪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分析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xx(6).

4 谭淑新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社会科学论坛, 20xx(2).

5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良,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究, 20xx(2).

6 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发展心理学与你》,陈萍、王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心理健康论文5

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无意识的发展状态,教师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在幼儿本性和价值观之间形成一个综合,实现充满个性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分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和原则的基础上,探究信息技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 全面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模式为主,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解决幼儿在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调整促进其全面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以理论为主要授课的形式,大多是通过一种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引导来开展。通过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情感,与人交往的灵活能力以及实践的灵活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面向少数心理和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幼儿开展的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教育的引导性。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具有强烈自我吸引力的心理,会随着自身的本性、尺度在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中形成一种自我的心理品质。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展状态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既维护幼儿的自我主观意识,又引导幼儿不断地修正不良的本性特征,朝着更加多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随着本性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表述,并不断地通过重现来巩固和习得。但是幼儿在无意识的学习中还不能够识别词汇的好坏,常常会学习一些脏话,这些脏话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教师不能直接对幼儿进行人格上的抨击,以此定义为幼儿素质低,而是通过引导及时地予以纠正。在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幼儿,这在特殊教育学校更加明显,需要借助专业的心理疏导工具来开展,如沙盘、心理发泄室等,让不能借助正常沟通抒发情感的幼儿,借助此渠道来缓解心理压力。这种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幼儿自身的一种心理平衡,避免一些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原则

当今时代发展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幼儿跟社会交往的越来越密切,这就对幼儿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最初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中,主要与家人进行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多地处于被照顾的状态,其不良语言和行为都会被宽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开始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学会分享、倾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对幼儿由本性出发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如在遇到不同意见时的打架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阶段的一个特征,教师需要对此引导,使这种行为逐渐消退,形成正确的交流方式。

(二)从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幼儿是充满童真的,幼儿的学习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两个小时,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即使有教师管理,幼儿也不会因为威严而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就是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各种活动中之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而是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并且欣赏幼儿的创新能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语言进行心理引导。例如,一个幼儿的作品:一个年龄大点的孩子在打一个婴儿。教师让幼儿讲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原来是家里的妹妹抢夺了父母对自己的宠爱,针对此教师在语言活动、区域活动等中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并和家长进行沟通。

四、信息技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多样化的网络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不是专门的教育,而是一种渗透性课程,在不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网络上丰富的案例,带领幼儿走进熟悉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参与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与人交往的心理主题教育中,教师通过“娃娃家”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中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礼貌地长辈进行沟通等等,幼儿在准备食物,在自己创设的游戏情景中,自然地学会交往交流能力。另外,幼儿的教育需要构建家园一体模式,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微信中向家长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和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电影,引导家长进行观看,提高家长的素养。

(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兴趣

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忽视的问题,大多数的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并不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处于怎样的水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修正。这就需要构建心理测评系统,引导对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测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的弱势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中有意识地调整,逐渐修正自己的心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和修正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完善心理网页的制作和维护。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基本上家长每天都在关心着信息的更新,心理网页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视频、动画和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经常对网页的关注,增加网页的影响力。幼儿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来进行学习,这样幼儿园也可以对教育提供监控,促进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亲子互动,提高幼儿的认识,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在幼儿园中要引导幼儿的参与,在参与中发展幼儿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好静.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xx(8):237.

[2]徐庆娜.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xx(25):256-257.

【探究信息技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论文6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论文7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

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

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4]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心理健康论文8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经过一定范围的个案跟踪,发现中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多学生又是寄宿制,离开了家庭后会面临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心理适应的问题

在学校每年的新生调研中,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集体融入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扰。由于这些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父母长辈非常疼爱,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寄宿制的生活很难适应,除了生活离开了家长的照顾存在一些困难,更普遍的是不知如何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冲突。中职的学习相对初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离开老师的看管,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混一天算一天,上课状态不好,学习的主动性很差。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适应上的障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也没有合适的应对方式,没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1.2人际交往困难

中职学生中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数量较多,我校有些班级离异家庭的比例甚至高达50%,很多孩子从小就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他们能看到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争吵。有些孩子被父母留在祖辈这里抚养,祖辈过于保护的养育方式也导致很多学生独立沟通能力很差。进入学校后,离开家人的庇护,很多学生人际交往上的不足就表现出来了,如有些学生不善倾听、有些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很多学生主观上想和别人关系融洽,但又苦于不知如何做,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失眠、抑郁等现象。我校曾有一名女生由于无法融入班集体,不知怎样和班级同学交往,甚至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的请求,可见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也严重困扰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遇事冲动、不够冷静的问题,缺乏沟通的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能和其他同学融洽相处的问题。

1.3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中职教师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普遍存在处理事情无法冷静考虑,情绪控制的能力较差。在中职校中,学生由于一点小摩擦争吵打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我校曾发生过一起由于两位男生在楼梯上走路的时候相互碰擦了一下肩膀,最后发展到各自找来校外的人员引起了一场群架。平时上课过程中,学生也会由于不满意教师的一句批评当众和任课教师发生争吵,甚至少数学生还会和老师动手,完全不考虑后果。中职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处在14~18岁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也是人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面对各种生理变化、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会不断的出现,造成各种心理困扰。

2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的机会

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灌输式、给予式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的经验。学校逐步调整了心理健康课的模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和拘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游戏中自我觉察、相互肯定,很好的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分享阶段表达通过活动发觉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也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待改善的地方。比起教师的指点和提醒,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体验式活动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或多角度评价模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过程性评级中不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逐渐树立自信。

2.2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很多时候忙于处理班主任老师带来的各种个案,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备的更广泛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格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心理困境时能够自助,比起单纯的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意义。中职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高中来说压力较小,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各类人群的接触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能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很好的抓住这些契机,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总结感受,逐步培养积极地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论文9

在二十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在西方优先兴起。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类自身潜在建设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个人积极影响和潜在力量,使每个个体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特别是当下大学生均是家里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响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导致其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发挥自身积极影响。利用积极心理学,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疏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利用心理调节,在社会中发挥自我力量。

一、内容阐述

人们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础上,给出相应奋斗与发展目标,监督自己在发展期间行为,自我教育,结合自我教育实践结果,评判自身,完善自身缺点。自我教育实践评判这一过程,就是自我教育体现。依据自我教育这一理论内涵,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样理解: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需具备基础心理能力。详细来说,心理能力体现为,自我实践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评价和实践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自我认识能力发挥较大作用,自我认识能力决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关系着学生和周围环境关系认知度,也决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学生关系体现在,大学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设目标,安排自我时间,安排计划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学生在心理教育期间,自我教育实现关键因素。自我评价能力,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自身成绩评价能力,对自我发展中积极和消极因素客观评判,辩证看自身。这四种心理能力相互联系,互相辅助,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发展。

二、启示与理论依据阐述

(一)积极情绪理论体验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情绪积极理论体验作为其理论依据,发挥积极影响。依据积极情绪理论,大学生可以良好对周围环境,生活中事物,给出积极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积极情绪理论在证明积极情绪理论发挥最大作用。详细来说,其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能力,灵活把自身能力与社会资源结合,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价值。

其二,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深入,大学生注意力不断扩散,思维不断激发,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和灵活。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认识能力,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情绪体验全面认知,对自身发展评价[2]。

(二)积极人格理论体验

积极人格理论体验,是指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极追求幸福,并在追求过程中,积极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觉,同时,也激发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心理学特质研究时,构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统——VIA系统,这一系统对人格优势和价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类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积极人格力量对大学生来说,其对大学生时间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发挥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这两种能力,大学生对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强,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为未来发展构建,使大学生具备理想状态,朝向理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积极人格理论中,就六大美德来说,卓越、智慧、节制、勇气的力量,利于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理智冷静处理,激励大学生自身朝向自己设定目标发展。六大美德中正义和仁慈,利于大学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自我调节目标[3]。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举措阐述

(一)外部环境系统建设,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

当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较低,这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想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需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外部环境系统,利于在自我教育中,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其营造良好学习条件。详细来说,大学生积极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稳定和长期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二,多样和短期环境。如,文化氛围、教育氛围、学风等。这两种不同环境相互独立,相互协调运作,是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径。

(二)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期间,培养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工作效果与质量影响较大。教育人员需倡导积极和科学教育取向标准,即把健康心理学理论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期间贯穿,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为大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间,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学生没有方向,出现盲目认知问题,自我教育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4]。

(三)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期间,教育人员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教育课程,团体心理活动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员利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总的来说,在当下社会众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教师需把心理学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结合,把积极心理学、基本课程、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在课程教学期间,积极和学生交流,共同探索社会美好事物,感受积极事物。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增强自我幸福感与能效感[5]。

其二,利用团体心理活动课,把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健康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展现。为学生营造轻松和愉悦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增加对现实中和自我认知度,分析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己差距,辩证看待自身。在团体活动中,大学生与不同个体可以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学习、体验和观察,来认识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优化与其它个体之间关系,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协助能力[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带来积极积极影响。利于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热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其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就业和生活压力,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建设外部环境系统,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飞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分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亚太教育,20xx,01:269.

[2]李思晴.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求知导刊,20xx,07:64-65.

[3]耿德英,彭枫娟.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4:139-141.

[4]孟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及其矫正[J].中国临床康复,20xx,16:152-153.

[5]王小莉.浅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农业,20xx,11:350.

[6]劉生思,汪杰敏,何啸轩,张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xx,12:241-242+252.

心理健康论文10

摘 要: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子小,怕做事,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使幼儿教育面临“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

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自信、积极、活泼开朗的好性格,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例如:

(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儿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儿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

(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长辫子”;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在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的快乐中,争论着“蚂蚁到底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凉爽的秋季,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制作标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扩大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被不断地激励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有一次,许多孩子想玩儿“警察抓坏蛋”的游戏。但是,由于谁都不想当“坏蛋”,孩子们的游戏有点儿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在游戏中扮演“坏蛋”,不仅促成了幼儿玩儿“警察抓坏蛋”游戏顺利进行,而且还引导孩子们在抓“坏蛋”的过程中,通过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击等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机智,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提高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孩子们齐心协力把“坏蛋”抓到手的时候,他们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区分;他们对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夺取胜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游戏中谁都不想当“坏蛋”和敢于同“坏蛋”周旋、勇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

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讲完之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个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也当做孩子的一员。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然后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

五、家园携手 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姚本先; 张灵当代学前教育20xx-04-15

2、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于小盼西南大学20xx-04-10

心理健康论文11

【摘要】: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身心迅速发展、个性特征易于塑造的关键时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个性特征易于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就着手培养孩子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表现

生活在21世纪初小学生,物质生活、学习条件都较为优越,但是,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所导致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经常出现紧张、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同学间关系冷漠、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对考试过分紧张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1、“厌学”心理。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有许多家长把未来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社会、家庭、学校受其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却忽略了孩子们自身能力承受程度。极少数学生由此表现为:反应迟缓、成绩低位徘徊、厌倦考试、对学习缺乏信心。

2、“自卑”心理。有些小学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认为自己“后进”,自卑感特别重,其表现主要是对外界敏感,胆小怕事,不思进取,尤其喜欢独处,不合群、性情孤僻。

3、“柔弱”心理。当今家庭独生子女多,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自理能力很差,自私心理很重,恒心不强,缺乏“一做到底”毅力,做事经常半途而废,拈轻怕重。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如今小学生较为普遍的表现,当遇批评、委屈、挫折时,思维狭窄,不能客观对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与同学交往时常表现出 “逆反”“小气”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上课时候不遵守纪律、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1.教育主体模糊不清。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相当数量教师有“好生无需教,差生无法教” 的错误观点,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人格缺陷的个别孩子,因而在运作上僵化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安排一定的报告讲座就就是讲课。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包括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少教师将其混为一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理论不足的问题。

目标不明。在课堂上,利用德育方法并不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少教师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健,到何种程度比较恰当,对其重要性、必要性不知所以然。

理论不足。关于德育的教育理论明显无法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现成教材及经典教法无法接使用,实践活动在理论上指导方面无法保障。理论基础的缺位也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业余特色明显,具备专门训练的教师缺少,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人才缺乏。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影响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基于此,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基础——学校环境

1、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环境应以“新颖、整洁、明亮、美丽”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学生内在的需求。应该把学校各种建筑物以绿化环境为衬托,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花园,也成为学生自由自在成长的乐园。

2、文化建设。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导向,学校要有意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业余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校貌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在“团结、向上、积极、乐观”风气沐浴下,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4、家庭环境。学校应该在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协助下,开设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们认识到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学生从小能生活在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关键——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依赖于家长与学校环境,它更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性格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劳动、成绩、隐私,以父母之爱对待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公正”对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诚信”这词反映了教师个人的素质,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教师不应把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对孩子言而有信,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三)保证——课堂教学

目前,课堂教学已逐渐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更需要各科老师通力合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授课原则,将其自然运用到本学科教学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同时,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谨记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和蔼可亲,以诱发其保持良好情绪;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细微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干扰;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创造,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多种策略的运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结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学校环境、教师与课堂教学三方面的建设,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论文1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里面这样说到: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启蒙性阶段,所以要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提出指导性的对策,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幼儿园孩子的年龄处于3至6岁,在这个阶段,由于孩子们刚刚接触到老师和小朋友,心理的塑造性比较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比较依赖父母,情绪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心理教育的关键性阶段,如果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指导性的策略,希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由于大部分的幼儿园并没有给幼儿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幼儿进行零散的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更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致于某些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很有必要。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当前的幼儿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无法给幼儿们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由于幼儿教师之间存在着教学和评职称等方面的竞争,教师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三)家长的忽视和幼儿的不配合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辈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满足孩子们的所有要求,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们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脾气大、爱哭、不尊重老师等;另外,即使家长们偶尔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孩子们也不配合家长,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改善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需要国家和学校的不断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国家和社会要支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的投资力度,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便利;其次,幼儿园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体制,从课堂的建设到教师的教学再到教学的评估等,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中,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教学结束之后的反思等方面入手,关注幼儿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状况,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高效教学。

(二)对幼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幼儿园要与培养专业“幼儿心理教育”的师范院校进行联系,为幼儿园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次,幼儿园要经常给教师组织一些专题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讲座,从而给教师进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外,教师要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定期给幼儿组织一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参与能力,完善幼儿的人格。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很有必要。首先,幼儿家长要在实际的教育中给幼儿树立模范作用,指导幼儿在家庭中养成按时吃饭、礼貌待人、热爱学习、帮助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定期给幼儿讲述一些心理启发教育性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少年和果子狸”等故事,教导幼儿要尊敬老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幼儿园定期要给家长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教师和家长保持高度的联系,从而使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具体的状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四)关注幼儿心理差异

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由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理解能力,再加上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等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幼儿呈现出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们的这种个性差异,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实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平等健康发展。

首先,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前,教师把每个幼儿带到园内的心理健康测试实验室给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并给每个幼儿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的档案,在不同的时段给幼儿进行测验,从而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特点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等,认真观察每个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行动,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针对幼儿的活动能力及时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采取鼓励或者动力教学法,不断改善“问题幼儿”的行动和思想模式,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在现阶段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差异性,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从而使每个幼儿在快乐的、轻松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袁爱玲.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xx.

[2]齐明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科学中国人,20xx,(09).

心理健康论文13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高度关注与重视。在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目标得以落实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与思想政治品质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中具有实践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

一、引言

在社会这个范畴或领域中,大学生是重要的群体,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会面对新的环境、接受新的事物、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校园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压力的承受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解决或者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2]。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得到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人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团体来支持,尤其是当人彷徨无助碰到困难时,团体往往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助人的功能。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和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研究综述

根据以往心理学研究,团体心理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不适应现象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首先,对于青少年群体,团体为其提供了得到同伴增强的机会。“同伴给予经常与多样的增强,远比成人给予的增强更有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他人支持的”,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适应性弱的同学在团体中接触到与自己有着同样问题的同伴,可以使其减轻自身的特殊感,以平和的心态寻求改变行为的方法。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安全感。“学生因体验到自己在友伴中也有所作为,可以跟友人交往,自己也有朋友,凡此均能增进安全感”。适应性弱的学生因对自身的问题投入较多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可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因为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成长有所贡献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另外,因为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初,成员们共同签署契约,所以对团体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学习不适应的学生在团体中做出改变不当行为的承诺后,会因团体的监督作用而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由此使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所以,各种对学习不适应的干预方法中,团体心理辅导是优选择。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帮助在校大学生改善他们遇到的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由于疫情发生的特殊原因,大学生隔离在家已经有四个月了,再次来到校园将要面临的是封校,而且生活方式较以前也有了很大改变。对此,一部分大学生会感觉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烦躁且无聊,社会交往过程中缺乏包容性。

②学业的不适应。一部分大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压力,对于学业上需要学习的东西,在毕业前需要拿到什么证书,毕业条件的完成情况等事情了解得不多,因此在学业上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应。

③社会的不适应。一部分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于他们来说,还不能适应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对职场中将要遇到的问题一无所知,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迷茫。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心理韧性理论的视角研究西安欧亚学院在校大学生,并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干预研究,为国内对在校大学生提升心理韧性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

(二)实践意义通过心理韧性团辅活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其提高自信心。

四、研究方法

(一)团体辅导领导者介绍领导者:西安欧亚学院2017级心理学专业学生,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过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咨询类课程,体验过团辅活动,做过团辅活动助手,为人真诚、乐观、善良、性情温和,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助理:西安欧亚学院2017级心理学专业学生,有心理学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过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咨询类课程,体验过团辅活动,做过团辅活动助手,领导过团辅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有良好的领导小组的意愿,沟通和协作能力较好。

(二)被试对象西安欧亚学院在校大学生。

(三)团辅活动设计(见表1)第一单元的活动中大家彼此不是很熟悉,虽然热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团体成员的距离,但是参与活动和融入团体是两码事,并不是每个成员都能融入这个团辅,可以从活动“寻人启事”的参与以及愿望树的参与上感觉到。但是在领导者和助手的努力下,不参与的成员获得鼓励,也参与了其中。第一单元的活动不温不火完成了。第二单元的活动中慢慢地有成员愿意放开自己,但因团体领导者未及时引导,助手未发挥应有的功效以及发言的成员C垄断发言,未能深入探讨。出现两名成员(F同学和D同学)缄默的情况。两次活动结束后,领导者和助手及时沟通及时反思,调整策略做了些许改变,具体体现在后面的活动中。第三单元的活动中,垄断发言的成员再次争夺话语权,甚至出现对其他成员的观点评头论足的情况,领导者委婉指出,并就这一现象问题展开了讨论,处理得还算完美,做到了最小伤害和启发成员思考。第二单元缄默的两名成员中的一员F同学开始主动放开自己,D同学依旧缄默,但是积极倾听其他成员表达。第四单元活动中,原本缄默的D同学在团体的带动下,也尝试表达自己,在“我是谁”和“我的奖状”的活动中有所体现。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领导者带领大家学习和感受了放松训练、正念训练等,希望团辅成员可以在日常运用,有一个任务希望大家能长期坚持,也就是三件好事和好事传递,以此获得更多积极情绪。

五、研究结果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坚韧这个维度上,前测和后测分数呈边缘性显著差异,其他各维度和总分的前测和后测分数差异均不显著(表2)。针对本次结果进行反思及讨论,导致心理韧性前后测数据呈现边缘性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参与者之间的同质性不高,他们参与此次活动目的并不一样,有的为学分,有的为体验心理活动,对所达到的结果、程度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招募成员上需要尽可能地把关。未对参与者进行一个后续的追踪调查,看本次活动是否有影响到他们的后续日常生活。

六、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有显著效果。“积极人生计划”的实施,以及过程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仅丰富了大家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改变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弱势心理”的标签,而且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高校以及教师要重视对大学生内在闪光点与优势的挖掘,并不断鼓舞与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促进大学生在求知、做事、做人方面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好的保障,推动大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与发展[3,4]。

参考文献

[1]刘路.精品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际沙盘团体辅导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61-67.

[2]吴填,王笃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残障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团体辅导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01):60-65.

[3]张巍.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以“自我意识”为例[J].品位经典,2019(11):58-59+64.

[4]张红霞,张伟伟.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55-156.

心理健康论文14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为切入点,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同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用;可行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基本要求》中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一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2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双向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情境体验、心灵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讨论知识。3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者”和“训练者”的角色定位。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4学习方式的心理体验性。心理体验强调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主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课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学时间少《基本要求》中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而这三大部分又涵盖12个课程专题,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学管理要求,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上满32—36个学时,每个课程专题也只有3学时,这很难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此外,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将心理健康课程压缩到16—18个学时的情况,有效的教学时间更是难以保障。2课程意义重大,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即使不少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应用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往往受到教室硬件条件及师资水平的限制,在大班教学的条件下,更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领悟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而课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几乎为零,很难使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化和熟练运用,以致知性脱节。3受众对象多,但缺乏针对性高校学生生源地域性较广,个体的成长环境差异较大,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点也不甚相同。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校级的公共必修课,每年的受众对象往往是全体学生,人数众多,群体庞大。教师在大班教学中多是着眼于各个主题的核心知识点,很难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缺乏针对性。4课程专业要求高,但师资力量薄弱《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纬度达到既定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无法承担全校的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讲教师队伍常常由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由于专业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与传统课堂对比的优势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起源于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录制可供学生在家观看的视频,后经萨尔曼可汗学院以及开放教育资源运功的贡献,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2011年,翻转课堂的浪潮涌入我国,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根据翻转(FLN)给出的定义:“翻转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直接教学从群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从而促使群体学习空间转变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并创造性地进行主题学习。”[1]通过以上给出的定义,翻转课堂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答疑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和方式;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三是教师必须发挥在整个活动学习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上的管理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变成视频资源的设计开发者以及相关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组织的策略,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反而是加强了。课堂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和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2]。2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量。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3教学时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传统课堂上知识讲授的内容一部分放到课堂教学之前,从而释放更多的课堂时间,将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留给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延长教与学的时间。4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微视频+在线作业,是翻转课堂的主体构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以在课堂外直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线上学习和现场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重构教学结构,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其自身优势。1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在翻转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学习知识水平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接受、吸收、理解知识。另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和探索问题,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2课前观看视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视频和作业通常是上课前一周发布和布置,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究思考,并且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验证,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和疑惑,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再次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3丰富课堂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知识内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更加灵活多样,呈现出课堂情境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学生通过小组化的学习方式,不断整合自我认知并学会悦纳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微课程的开发者、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者[3]。与其他的专业教师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教师能够更加灵活专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整个课堂的运行,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一)教学资源的准备

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典范,因此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或公开课资源丰富,但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不尽相同,因此适用性并不普遍。提前发布的视频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多媒体使用技术,比如视频的剪辑、音频的录制、PPT的灵活运用等,另一方面视频的制作内容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精炼要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课堂理念的转变

穆塞莱姆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你的学生会观看教学视频,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是关键。”[4]翻转课堂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从而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灵活的教学环境,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课堂教学是在课前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解决个性化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学生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量的多少。一方面,他们在观看教师提前分享的视频后,需要自主整理自己的疑问,做好学习笔记。另一方面,他们要对自己课前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于早已习惯于传统课堂上依赖教师讲授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互动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否则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更注重课堂上个人的分享,然而学生在传统课堂的长期影响下,很难主动或或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个别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频繁的师生、生生讨论互动产生排斥心理。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带来了各种机遇,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课堂的翻转效果及发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立如,迈克雅各布森,张宝辉.翻转还是不翻转?超越教育潮流走向基于研究的课堂———访悉尼大学迈克雅各布森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9.

[2]卢海燕.基于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8):3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王聪,张凤娟.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美国:历史、现状与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9):104.

[5]主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与教学,2013(8):83.

心理健康论文15

【摘要】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也为学科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实质的空间。本文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在授予学生一定学科知识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受教学活动内在本质所决定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者,而学生在求知和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的所有学科文化知识,只有在学生的筛选、内化的前提下,才能被学生吸收和利用,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还必须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要应对各种考试,这就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挫败感,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更需要教师在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2.受教学活动目标所要求

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和道德品质、促进其人格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应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学活动在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培养的同时,还要完成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策略

1.针对教学活动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情意和行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但也不忽略难点;教学方法则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能够渗透。

(2)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心理辅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会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带动课堂良好活跃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实施人性化。考试和考查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以及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

2.针对学生发展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正确归因。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纳为许多种可能的因素,在众多因素当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们保持高度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失败的情况;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归因是非常必要的。

(2)缓解学生学习焦虑。适度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部分学生是属于学习焦虑过度类型。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纠正片面的思维方式,告诉他们暂时的失败不能说明问题,要重新树立自信心,切勿对前途悲观失望。其次,要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后,帮助他们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以外,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共同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既轻松适宜,又严肃认真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超负荷的学习负担。

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局限性

1.授课人数的局限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开展各种活动来辅助教学,这就对班级人数有了限制。如果人数太多,教师势必没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时间的局限

由于在学科教学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然会挤占学科教学的时间,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课时不够用,便导致了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计划。

3.客观条件的局限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心理建康教育方面的教学资料和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学科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之中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慧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与操作策略[J].教育探索,20xx

[2]杨巧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教育科学研究,20xx

标签:心理健康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