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育儿经验

如何才能让孩子和别人一样优秀?

总拿孩子和人比,是否有自己未解心结?

如何才能让孩子和别人一样优秀?

从这封信中我们无法得知您个人的情况,只看到了您对孩子迫切的期望,以及孩子没有如您所愿成长时的焦虑。只是,我很想问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您总是忍不住拿孩子与人比?

我不禁想问:您是否也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或生活不满意?是否也曾陷入过“以他人为参照,结果越比越受挫”的经历?以期通过孩子对其他同龄人的追赶或超越来扭转自己这种“挫败”的心理?

我不禁又想猜测:抑或者,您没有对自己不满意,甚至还常得到他人的赞美,所以您希望孩子也能一样“优秀”,当发现他有很多地方“落后于人”的时候,您很难接受。

当然,真实的情况,不得而知。因为,这封信给到我们的信息并不是很多。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人作为一种“经验性动物”,无论做事还是与人相处,其方式的选择,常常是经验习得的结果,育儿也是一样。

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对他们的期盼,甚至和他们进行互动的模式,常常会受到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甚至工作环境等等的影响。所以,在教养孩子的同时,常常会折射出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

其实,当一个人总是拿自己或者家人去与周围人做比较时,本身就隐含了自身的“不安全感”,甚至是“不自信”。因为“不确定”“不安全”“不自信”,所以才会时常关注周围的人,观察他们都达到“哪一步”了,以期通过比较获得“我不差”或者“我更好”的心理满足感。

所以,在谈论孩子之前,我们还是先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有如此迫切的期望?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优秀?这其中是否有自己未解的心结?

放下包袱,享受陪伴成长的快乐

如果您愿意先撇开孩子,认真反思自己,先从自身探索原因,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先从第一条做起——

把自己和孩子分开

纪伯伦的诗说得好:“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是的,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不要把孩子和你自己捆绑到一起,要分清是不是把自己的愿望转嫁给了孩子,是不是想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面子。在这方面,要把自己和孩子剥离,不要让孩子背着我们的包袱前行,而应在我们的教育下,努力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知识不如教能力

在我看来,您更注重的是知识而不是能力。虽然能力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但学知识同样需要能力来支撑,因为能力是工具。如果知识是水,能力就是杯子,杯子大小决定盛水的多少。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学多少知识更重要,比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语言表达力、思维能力等。既然能力更重要,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背唐诗宋词、英语ABC、会琴棋诗画等呢?只要能够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何不让自己的思维开阔一点,用心观察,捕捉孩子的闪光点,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或愿意坚持的地方去突破呢?

别拿孩子与他人攀比

孩子对你拿他与别人攀比的反感和抵触就是对你的“警告”。因为攀比最容易展示孩子的弱点和不足,要记住,每一次的攀比就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为了避免受伤,会惧怕、躲开这些你所提及的事情。真想让孩子进步,就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只要有一点微小进步都要放大表扬、赞赏。

珍惜亲子时间,轻松陪伴孩子

如果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只有周末的话,就珍惜陪孩子一起玩的机会吧,在玩中学知识、锻炼能力,而不是利用宝贵时间坐下来去计划地学什么。对于孩子,除了学习,他们更需要享受亲情和爱。

况且,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好好享受童年成长的快乐,而不是去超前学习那些今后学校里会教的“知识”。家庭教育应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教一些学校不会教的内容,而不应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重复。

有调查显示,那些曾经连续跳级的“天才少年”在早期的确显示出诸多超越同龄人的方面,但是成年后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并且在40岁之后,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再无任何过人之处。而为了赶超同龄人,他们所损失的童年美好时光,却是再也弥补不了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