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职场技巧

精神康复家庭有多少

精神康复家庭有多少,精神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健康。精神康复家庭也随之产生,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支持和关爱。那么精神康复家庭有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

精神康复家庭有多少1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共有1600万精神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和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600万人,精神病所造成的总体负担在所有疾病中已占据首位。

临床统计表明,精神分裂症一年内断药的复发率为50%,抑郁症也扱易反复发作,患者的精神康复,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社会的共同努力。专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能否持续,一半在医生,一半在患者家属。

坐在诊室等待患者应诊,然后是询问病情、检查、开处方……这是目前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的诊疗程序。

由于精神科门诊量大,医生的诊疗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他们更多地注重病人的精神症状(主要是阳性症状)和服药情况,往往忽视相关科普知识的宣讲,致使家属与医生沟通不够,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这是精神病患者病情易复发和反复住院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目前对精神疾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情况下,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心理健康与否,对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已从事7年家属教育工作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康复基地主任姚贵忠说:患者的精神康复,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社会共同努力,培训家属的目的在于提高其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水平,增进家属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家属对患者的护理技巧,减少家属的心理应激,进而促进患者的社会心理康复。

姚贵忠主任说,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疾病,是家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就现阶段的医学水平而言,尚没有一种特异性的检查仪器来帮助医生诊断精神病。

目前主要是靠提供的综合病史以及对患者进行临床精神检查,并根据制定出的各类疾病诊断标准来诊断。一般原则是: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他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这种精神活动的偏离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丧失现实检验能力。

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行为规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对自己的言行熟视无睹,这种自知能力的缺乏是精神病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种偏离已经显著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或者是周围环境。

再有这种偏离要持续一定长的时间,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要持续三个月以上才能够诊断。要确定一个人患有精神病,他必须同时满足以上四条标准,缺一不可。

从上述原则中可以看出,精神病的判别标准带有一定的灵活性,究竟什么样的言行是让人无法接受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理解力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如果怀疑某人有精神病,一定要找精神科医生看看,以免延误治疗。

姚贵忠主任强调说,避免走入误区是患者家属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

精神康复家庭有多少
  

从患者出现症状到接受正规治疗期间,家属往往否认家庭成员患有精神病,紧张、恐惧、不知所措,并有羞耻感,带领患者盲目就诊、服药,或因惧怕西药的副作用而不遵医嘱。

家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亲友、书报、咨询等正规途径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早期发现家庭成员的精神异常,尽快接受现实,稳定情绪,尽早带病人到专科医院就诊,严格遵循医嘱,督促病人服药。

早期治疗对精神病人的长期预后影响很大,延误时间等于延误病情,有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开始正规治疗到疾病临床痊愈阶段,家属往往对医生加药犹豫不决,对住院产生恐惧,因求治心切而频繁换药或换医生。

或见好就收,不了解何为“治愈”,复诊不及时,观察病情不够细致。家属应该向医生了解药物的特点、副作用、疗程等知识,正确掌握住院和出院时机,与医生建立固定联系,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督促病人定期复诊,记录好患者康复日记也很重要,康复日记不仅可以在转诊时为其他医生提供详尽的资料,也可以帮助家属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疾病发展的规律。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家属能否积极、有效地配合医生,治疗态度是否坚决。

在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之后,家属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擅自停药,这是病情复发的最主要原因。很多家属对病人过度保护,造成病人的依赖感和幼稚化。

或对病人冷漠、指责,过多地发泄自己的负性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摸索维持治疗的药物品种和剂量,鼓励病人料理生活、交流情感,合理安排生活节奏,识别复发的早期征兆。

在精神疾病病因未明、药物治疗近期难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医院应该转变现有的治疗模式,拓展服务内容,进行从病人到家属。

从单纯指导用药到全面心理社会康复指导的战略调整。患者家属必须与医生联合起来,运用医学知识共同战胜病魔,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生活质量。

精神康复家庭有多少2

精神康复的宗旨与目的

康复是指伤残者在他人帮助下调整其伤残所带来的限制,部分或全部恢复失去的技能。康复(医学)是涉及到物理学、医疗体育、矫形学、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一门新兴学科。

而精神康复,应是通过医学和精神以及社会的综合作用,使精神疾病患者病后受损害的心理和躯体部分(包括精神残疾、躯体残疾)得到尽可能好的恢复,使其工作、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尽可能好的水平。

精神康复工作形势严峻

1、发病率上升快。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竞争加剧,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压力加大、各种紧张因素大大增多,使发病率不断上升.患精神疾病人数也迅速增加。

解放初期精神病患病率仅为0.5‰,目前已达到12.69‰。据预测,二十一世纪的精神病患病率还会有显著增长。精神病人增多,致残率高,对社会、家庭危害大.使精神病康复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明显突出。

2、致残率高。虽然药物治疗对精神疾病显示出明显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出现较高的精神病致残率。

许多精神疾患可造成精神缺损甚至衰退,并导致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减退与丧失。精神疾病致残的病人有:精神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等。

精神康复家庭有多少 第2张
  

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大,还可因精神障碍致残而引发自伤、他伤。为了尽可能降低精神病致残率,除了尽早采取正规、科学、系统的治疗外,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机构和网络。

3、危害性大。大量的精神病人增加了医疗卫生部门的压力,耗掉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增加国家卫生经费支出,同时会影响社会安定,如肇事、肇祸、威胁公共安全等等。

据资料显示有上述肇事等行为的要占精神病人的10%以上。

精神病人还可以对家庭造成很大影响,扰乱家庭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带来困难。病人的工作能力下降,社会地位降低,遭受社会歧视。改变以上这些隋况,需要积极开展精7十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病致残,修复人力资源,造福于家庭和社会。

精神康复的作用

精神康复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回归社会,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重新得到安置。康复的过程就是一个适应和再适应的过程。

康复过程应包括住院康复和社会康复。(包括家庭康复)。病房是康复过程的`起点。病人在得到各种检查治疗控制疾病后,再通过心理支持和多种技能训练为今后回归社会打下基础.此为住院康复的过程。

我国部分地区己实行的社会康复组织,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模式和农村模式,建立了以家庭为主体的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康复、预防、管理的综合性治疗的四级防治网,在实际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较大的社会效益。

标签:康复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