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谷

位置:首页 > 人文素养 > 心理健康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肥胖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脂肪堆积,以分布于颈、躯干或臀部为主,严重肥胖则可能促使血压增高,左心室肥大,并伴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等症。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1

长期以来,大家有一个概念,胖不就是因为吃的多,喝的多导致的吗?实际上肥胖症的原因远比这要复杂。胖与瘦不但与饮食有关而且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资料,该大学曾进行一次"半饥饿试验"。36名受试者,每天吃半饱,170天后不但体重下降,而且大多数变得态度冷漠,精神抑郁,厌于社交,容易激动,有人甚至丧失自尊心,产生自卑感,被叫做"半饥饿性精神神经症"。笔者还看到过一个病人,就是因为减肥患了贪食症。

这是一个19岁的`女大学生,其实人并不胖,她却非常坚定的认为自己很胖,一定要减肥。从开始的不吃东西变为后来猛吃东西,自己想控制都控制不了,一餐吃了8个包子,实际上她不想吃了,吃得胃都涨痛,可她还要吃下去,最后得了个贪食症。吃完后再呕吐,后来又患上了忧郁症。这就是因为不适当的减肥引起的心理障碍。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临床发现某些肥胖者,是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一食物来补偿,结果吃得过多,肥胖成疾,叫做"情感饥饿"心理状态者。俗话说"心宽体胖",可见人们早已注意到影响胖瘦的心理因素了。

对孩子而言,肥胖与否更有一个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如果家长认为肥胖症是美,就很难是该孩子的体重减下去。从小孩1岁到4岁,家长如不适当加以指导,小孩吃的多就长得胖,家长还大加赞许,孩子就会在这种不适当的鼓励下多吃东西而长成胖墩。在家长鼓励下,孩子吃多了,胃也撑大了越大越吃,越吃越大,形成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随之胃分泌的酶也增多,体内的胰岛素的分泌也越来越多……

最终这将造成消化液、消化酶的水平很高,使这个人习惯多吃,如果再不运动,就容易长胖。过去的观点,吃好就是身体好。现代医学认为,吃的好并不等于身体好。要使所有家庭对肥胖的害处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控制饮食并进行教育。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第2张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以下情况:疾病或手术后发生肥胖,转学调换工作后肥胖,结婚、分娩、闭经后肥胖,辍学、处分、时以后肥胖,戒烟、禁酒后肥胖,这些情况都可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这是人们就会下意识地想法消除上述不良情绪,往往会采取过量摄食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据此,有些国外学者认为,摄食有满足欲望、缓和紧张及安定情绪的作用,所以一些失去心理平衡的人,可由于无意识的过量摄食而肥胖。心理因素致肥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体热量的摄取和消耗而起作用。

因此,大家要增加对肥胖症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重视程度,这对我们阐明肥胖症的原因,和有效的控制肥胖症有非同小可的临床意义。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2

肥胖潜伏着许多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它将会给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与正常体重青少年相比,肥胖青少年显得体态臃肿、动作笨拙,一活动就多汗、易疲乏、气喘吁吁,安静时易磕睡等。

肥胖青少年的活动不灵活,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受同学的排斥、嘲笑,为保护自尊心就极少参加各项活动或拒绝参加,久而久之形成自卑、退缩、依赖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另外,由于肥胖青少年大多不喜好运动,又缺乏应有的体力劳动,因而全身免疫力水平大多低于正常青少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种感染性疾病。

极度肥胖的青少年还会因皮下脂肪过度增厚,限制自身胸廓和横膈的发育与运动,致使肺通气不畅,严重影响心肺功能,甚至会发生心力衰竭症状。临床上发现,相当一部分的肥胖青少年由于脂肪在局部堆积十分严重,可造成外生殖器异常,如男性阴茎相对短小,女性不能展露外阴,加之大腹便便,可能会对他们成年婚后的性生活造成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肥胖症的倾向常始于幼童时期。有时父母双亲都肥胖或消瘦,因此总不自觉地给孩子多吃东西,胖的父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瘦的父母希望孩子消除瘦弱感。由于孩子往往在患病时体重减轻,父母亲常鼓励孩子长胖,因为他们认为胖是孩子健康的象征。

在孩子幼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奖励或不良行为的惩罚多以提供或剥夺美味食品为主,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势:若要赢得父母的抚爱赞扬或避免处罚,就要“多吃”。

结果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爱吃含淀粉多的甜食,吃零食多,因而摄入的热量高于身体需要量,长年累月,大量的热能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症。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第3张

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得肥胖症的人往往是那些将饭菜吃得精光的人,也就是不管实际需要与否,胖子一般总是把面前的食物都吃得精光。例如给胖子们一份超量的饭莱,他们也会吃光,假如给予的份额较少,他们吃完就不主动添加了。

而正常人却不是这样,如果给他们吃的东西比平常多,他们很有可能会留下一点,反之则要求再添加一点。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正常体重的人通常是靠身体内部的线索(如胃的感觉)了解自己是否饿了,并依据体内状况控制吃饭时间和进食量,而肥胖症患者则根据身体外部的、环境中的因素来判断自己是否饿了,并以此决定吃饭时间和进食量。

有一项对比研究表明,胖子和正常体重人对味美或味差食物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别。实验中给受试者提供味道很美和味道较差的牛奶冰淇淋混合饮料,结果发现无论是胖子还是正常人都更愿意喝味美的饮料,正常人所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1.5倍,而胖子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5倍。

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第4张

有研究表明,肥胖青少年在疲劳、孤独、空闲、焦虑、抑郁、生活乏味时,主要以食物作为消遣对象,这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时主要采取娱乐的心理防御方式有很大差别。

50%的肥胖症青少年患有周期性贪食现象,他们常有大量进食的欲望和行动,自己不能控制,进食时速度快且量大,尔后又感到内疚烦恼;如遇不良生活事件刺激,贪食现象更为严重。另有一种夜间多食症,约占肥胖症的10%,多见于女青年,患者表现为白天情绪波动大,有烦恼抑郁情绪,夜间多食,常伴有失眠、口渴、饥饿感。

在肥胖症的研究中,有医学专家对490名实验对象测试表明,性格外向者比内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4.6倍;情绪稳定性低分(有神经质倾向)者比高分(无神经质倾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6.8倍。